许多人面对机遇时,即使是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还是缺乏有效或愿意预先思考、准备,更不了解后续跟进和沟通的长尾效应。时常抱怨工作的不如意,为何不愿多走哪么两三步,从而突出你,与大部分国人的差异,增加你自己价值观的优点和亮点?

人生成败,许多时候就在于你愿不愿意,多辛苦那么一点点,比别人多走那么两三步!从管理角度看本科生与潜在老板的沟通,明显的显示国内企业,和个人的管理与修为水平,看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简单的例子如会议、讨论、沟通的一系列问题文章《沟通、会议、讨论(上):你有几个陋习——国内沟通》,许多人愿意看看自己也有多少陋习缺点。而建议实际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沟通或讨论、会议的方法《沟通、会议、讨论(下):短精锐——国际沟通》,愿意学习、分享的,反而少得多!或许多数人都已经是这方面的专家、教练吧?或者许多人只想看看自己比别人多了或少了几个陋习,改进吗,免谈,应该是如此理解吧?

不久前为一老板介绍安排了两次讨论,可说是两次不同的“面试”。虽然事先已经给双方简洁大致的介绍说明双方的信息,建议那两个会见的本科生,预先做好准备:整理本身的特长和经验形成清晰思路、重点内容和沟通的方向,并督促在事后要有后续的跟进,反馈,补充,以便更有利、更有效的完成这一个初步合作聘用的讨论。可惜的最后还是典型的国人习惯,就是不愿意多一点辛苦。这个自我管理的习惯,使得整个讨论和聘用,最后只仅仅完成会谈面试,虎头蛇尾的没有下文!把一个优越“销售”自己的机会,就这样给丢弃了!

第一、本科生——迷失在闲聊饭局而忘了目标:这一个会议,是安排两个五年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本科生,并有系统化的接受过国际管理系统培训和实践经验,讨论是否可被聘用协助现有工厂的管理、专业技术包括协助销售,还可能参与另一新建公司的管理咨询项目运作。与这本科生预先已相当详细的讨论和沟通,并指导也再三提醒——确实利用管理系统的思考模式,完成沟通的预先准备,更完成了见面沟通讨论内容清单。

在这里,准备工作应该说相当充足、规范,虽不能说完全到位,至少完成了:按管理系统机制的管理要素,编制了策划性的商业计划及一份沟通思路讨论清单。

按计划,讨论当天该两本科生长途跋涉,一大早赶火车七个小时到预订会见地点。而那老板开车两个多小时也准时抵达,然后进入简单饭局,开始讨论。因已事先为双方分别介绍,所以见面直接进入沟通。可惜的,不管预先如何的提醒,还是典型浪费时间的“饭局沟通”。这里且不说太多老板方面只是礼貌的沟通、闲聊背景、家常事项,没有进入询问用人的具体探讨细节。悲哀的是这两本科生,完全“忘记”了会见的目的,忘了长途跋涉的原因,忘了准备了两三个星期的沟通询问清单,忘了自己可能的聘用、事业,一字不问就好像是专程为了认识这老板而花费来回整整一天的时间吃一顿午餐!

会后虽然她们也感觉到失败和后悔没询问自己准备的问题,我简单举例说一般为国际跨国公司进行的访问、尽职调查,及国内项目讨论工作的会见,基本开始都一样。但我们每一次都坚持到访、会议的关键目标:“在极有限时间内完成访问、调查的目的”!任何的会议,坚定目标是绝对必要的。如审核、尽职调查项目,接待方老板也会是典型的接待模式。但我们都清晰牢记目标,了解需调查的范围和工作,是不可能在时间期限内详详细细的完成——每一次的尽职调查或审核、审查,都是“抽样”的检查。所以,我们会时时刻刻坚持和牢记“时间和目标”的紧迫感。

原则上,调查时我们只会给接待方,即使是老板亲身接待,不会超过10-15分钟的闲聊沟通和感情交流储备,我们会在恰当的“沟通缝隙,适当切入点”,立即转入确实到访、调查的目标议程,根据预定的方案、清单,“礼貌的结束了不着边际的沟通而进入实战状态”,全面全心全意进入调查或审查沟通的工作。我们当然会非常礼貌的向接待方说明时间的紧迫、范围的广阔、确实深入调查等也是对接待方的负责任、协助和利益等关键原因。像这样完全没有进入会见目标的饭局,如果是作为一次拜访、面试、调查,可以说是彻底的完全失败!如果调查或会见包括初步访问是作为提供服务建议书的基础,这样的会议对项目的报价和展开,肯定造成致命的缺陷和问题。

第二、本科生——懦弱缺乏管理思考沟通和自觉主动性:一个感觉不差的本科生朋友半世纪的年龄,这里是一个高级副总级别的工作。因为以往的接触,了解他的优劣点所以会议前三番四次建议预先准备,并又再指导他如何准备及着重什么,如何突出自己,以便更加有力展示自己的经验、强项和优点,来回好几个电话的督促讨论。

在国庆节间安排了讨论的时间。也建议我们预先见面再一次谈谈准备的内容和其他欠缺的细节。但太失望了,在哪么多次的沟通最后见面时发现——白费心思。他什么都没有进行,没有预先沟通、没有任何自动主动性、没有任何的书面或思考准备。又是典型的心态,在电话里滔滔不绝,头头是道的认同准备、思考工作的必要,明白自己个人缺乏能动性、没有初步行动的主动性、缺乏信心的态度,在这一系列的讨论建议,还是说说说什么都没有行动。

预先也说明这是一个几十万年薪的工作,并且是企业核心人员,再按发展趋向也有可能参与股份的分配,因此前期讨论时再三强调会见时应主动讨论、甚至强调突出自己优点,规范化的思考准备,预先策划可能讨论的内容、范围、重点、方向,寻找优势的配合点,更应着重讨论自己能为企业,在领导和管理、战略、营销,倡导和推广企业的运作和业务运营的协助。因这是一家中小企业,不同大企业各个岗位已非常明确清晰,所以应尽可能让老板感觉有管理领导价值。会见时因没预先准备和思考及建议的行动,所以整个会议的讨论,一直着重询问老板需要什么工作性质、岗位和负责范围,而不是“推销”自己有什么,能给企业提供什么互补、或欠缺、或特别的支持和领导。完全还停留在一个普通管理人员的寻职心态——企业有什么工作需要我,而不是高层管理领导人员的素质——我能为企业领导管理什么领域!

为了在最后阶段再进行扑救,会后又进行大约两个小时的讨论,提议他回去后,把当天讨论的内容,进行整理特别针对讨论的事项、要求、重点,配合自身优势长处,整合完成自己的“介绍”,然后在两三天后,进行后续跟进沟通,希望获取进一步的共识共性和合作的或然率。也留下一个正确优良的种子。

三天后在跟进的沟通又提醒进行电话反馈沟通。他同意了。但两天后他来电说他觉得不合适,也没进行后续汇总,不方便进行沟通等等借口,最后强调,还是等老板给他打电话。可悲,还是原来的个人信念:“等待”——他可能在等待天上掉馅饼吧?

第三、评论——个人和管理缺陷:我们一天到晚看见听见批评政策行为,批评办事不公太多条条框框,评论企业管理问题比比皆是,抱怨国人富人名人艺人贫富差距,指责国人管理凌乱、欠缺和员工陋习不良态度。朋友们停一停,静下心来想一想,你自己为你自己做了多少正确的事情?你自己为自己学习修炼了多少好习惯?你自己又给你家人孩子朋友同事留下了多少的好榜样?企业和个人的管理归根结底,大方向是做人做事,你自己做对,这是你做人的本质持续优化,你的市场价值稳步提升。如果是为你自己好的,你都不学习、不修炼、做不到,还有什么人能看上你、帮忙你?今后你“如果”有机会,你又如何领导、管理、教导别人——会有机会吗?

不管是什么性质的会见,都是一次机遇!会后跟进是一个长尾效应极其有用的手段。在会前不管你花费多少精力,多么细致的准备,也不可能符合并与对方的内心需求完全吻合。但在会见讨论后,加你的询问,了解了对方的根本确实需求、期望点及内心希望获得的协助的更清晰内容,哪么当你在会后,汇总跟进的反馈沟通尤其是书面的交流,这不单单确认你的持续兴趣、体现你的礼貌、保持沟通渠道和提供反馈跟进,也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再把你的特长、经验、优点,尽量的“配合”对方的期望值编制,更突出你的价值!这里并不是建议吹牛或造假,是建议在你已有的经验、优强项,稍微的加强、放大、整合、挂靠,这样无形中更加突出你可为对方提供更对口的服务和协助。这里你也给对方留下了一份可进一步思考、评估的有效资料,留下了一条更长远的机遇路子。实际上,有心的职业经理人,他会把你的资料,留在心中。你就好像留下了一颗优质种子(如《管理你有意无意播洒的种子-等待贵人》),等待萌芽,结果。

换个角度看看这两个会见,如是生活起居或社交的会见,也可能是一个机会!会前“有心”的准备,如衣着服装、打扮、服饰、鞋子、随身物如记事本和笔、什么场合、天气、对方兴趣。。。等等,在这里虽然不是太关键,但是,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对你有什么坏处?会后的沟通,礼貌的反馈、温馨的关怀问候,保持联系,又有什么对你有害的?说不定那一天给你带来一个机遇,有什么不可能?就好像看见新的网友登陆,会看看发布的文章,如果在兴趣的范围内,会进一步注意文章内容。如果不错再下来,可能关注他的动态、微博、评论、交流反馈、回复等等——这些都是在对方根本不知道时情况,那是最能看清楚这个人的心态、言行举止、沟通能力态度!如果是确实对口,可能进一步联系,可能是一个机会、一个工作、一个介绍、一项合作。。。对吗?

因此你应该多多注意你不经意的沟通如你有心,愿意给人提出你的建议评论或询问,应是有实体、确实可以学习的内容而非虚伪的空话。一个人,对于别人的询问或建议评论,应给予回复,这是简单的礼貌也是相互交流的过程。可惜的是太多的人,建议评论空空荡荡的浪费双方的空间和时间,也好像不知道什么是回复反馈。更有许多人对别人诚心诚意的回复毫无反应,好像不是他提的问题。无聊的建议评论、缺乏反馈、或没后续跟进联系,是在反映你的个人态度,久而久之,别人没有选择的选择忽视你。不愿意多走那么两三步,在你的职业生涯和工作,你不知道你默默地丧失或断送了多少的机遇!

在这个残酷竞争的职业市场,为你自己多做一些准备和修炼、多走两三步、多留下优良的种子,从你自己做起,从而影响别人,引导别人,让你更有机会在这个极度动荡的时代站住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和收获!